摘要: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落下帷幕,生命科学领域的“淘金热潮”正蓬勃兴起,以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糖组学等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要从整体上研究一个生物或细胞的全体生物分子的特征。不妨把一个细胞放大而看成一个海洋,这海洋里藏有多少珍鱼异兽,有的藏得很深,有的数量甚少,有的极难分辨……科学家们急需更高明的“淘金”工具和“捕鱼”的手段。纵观近30年来液相色谱的发展史,在柱效和分辨率方面的重大突破并不多。2004年Waters推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可算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该技术使用1.7微米的小颗粒填料和超高压,大大提高了色谱分离的柱效和分辨率。而另一个可以和UPLC媲美的电动分离技术是毛细管电色谱。它融合了毛细管电泳的高效性和高效液相色谱的高选择性,依靠电渗流或电渗流结合压力流驱动流动相,使中性和带电荷的样品分子和离子依据它们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和自身电泳淌度的差异得到分离,从而在分离速度、柱效、分辨率和选择性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分离性能。由于电渗流不产生反压,可以使用比UPLC更小——比如微米甚至亚微米的颗粒填充毛细管柱,因而可以取得更高的柱效和分辨率。如果说发展高效、高速、高分辨率的分离技术是色谱研究之旅的终极梦想,那么毛细管电色谱也许就是这希望之光。它从问世以来,就成为当代色谱学发展的研究热点,得到分析分离工作者的青睐。 在成长中完善,在蹒跚中前行。20年来,毛细管电色谱作为新兴的微分离技术,在基础理论、仪器研发、色谱柱制备以及众多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厚的成果。国内外有关毛细管电色谱的研究工作也全面展开,发展势头迅猛。 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新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应用,《色谱》杂志特此编辑出版了“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专栏。我们有幸邀请到部分在毛细管电色谱领域造诣深厚、成绩斐然的专家、学者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综述。这些文章囊括了毛细管电色谱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有最新热点的介绍和应用领域的扩展,有小颗粒填料、整体柱的制备,也有和其他分离技术、高灵敏检测技术的联用。希望这些专栏文章所呈现的理念和精髓,以及这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所产生的智慧的火花,能够给读者以启迪和收益,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毛细管电色谱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