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色谱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10, Vol. 28, No. 3
    Online: 2010-03-28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聚焦
    近期色谱研究亮点
    康经武
    2010, 28 (3):  223-224. 
    摘要 ( 1446 )   [Full Text(HTML)] () PDF(75KB) ( 930 )  
    1一种高灵敏的微流芯片电泳的检测方法 发展高灵敏的微流芯片电泳检测技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最近,广西师范大学赵书林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基于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CRET)的高灵敏微流芯片检测方法。他们发现,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有机酸、甾体、生物胺和有机硫化物)会抑制鲁米诺和CdTe量子点之间的共振能量转移,从而降低样品区带内的荧光,产生类似间接荧光检测的倒置的电泳谱图。相比于电化学和激光诱导荧光检测,他们发展的检测方法具有操作更简单、灵敏度更高(提高10到1000倍)、通用性更好等特点,且不需要荧光标记。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可以满足单个血红细胞中9种氨基酸的检测。详见:Anal Chem, 2010, 82: 2036-2041。 2黄蜂蜘蛛性外激素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 色谱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昆虫性外激素的研究即是一例。昆虫性外激素大多数是几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昆虫在交配季节会释放特定组成和含量的性外激素,诱导异性前来约会。不同种类的昆虫之间从不会出现信息传递和解读的错误。这非常类似于人类发明的通讯密码。这种现象使科学家感到非常困惑。最近,德国的两个科学家Gabriel Uhl和Stefan Schulz领导的研究团队合作借助于顶空采样技术和GC-MS技术揭开了黄蜂蜘蛛的性外激素的秘密。他们将雌性的蜘蛛放在玻璃盒内,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富集黄蜂蜘蛛在未成熟期、处女期和交尾后3个阶段所释放的挥发性化学物质,用GC-MS分析经二氯甲烷洗脱富集的挥发性物质。对比蜘蛛在这3个阶段所释放出的挥发性物质,他们推测蜘蛛在处女期强烈释放出的化合物A,即甲基柠檬酸三甲酯,很可能就是性外激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化合物A实际上是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甲基柠檬酸三甲酯的两个非对映异构体。他们用手性GC柱确定了这两个非对映异构体的绝对构象为2R, 3S和2S, 3S。进一步由不对称合成得到了2R, 3S和2S, 3S这两个异构体,并按6∶1的比例配制成人工的性外激素,结果在野外成功地诱捕到了雄性的黄蜂蜘蛛。这一研究为昆虫性外激素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详见: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2033-2036。 3薄层色谱(TLC)的新故事 尽管高效液相色谱风行天下,但作为经典色谱技术之一的薄层色谱仍然被作为一种非常简便、廉价的分离分析工具而受到有机化学家的青睐。事实上,薄层色谱技术的发展并非停止不前,超薄层色谱(ultra-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UTLC)的出现即是一例。UTLC能在只有10 μm厚的整体硅胶层上实现快速高效的分离,在结构上非常容易实现二维分离,或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联用。但是,用常规的薄层扫描色谱仪的点样器很难点出足够小的样品点以实现高的分离效率;另外,由于超薄层板是半透明的,如果点样的斑点太小,则又很难被薄层色谱检测器检测。最近,德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合作发表的论文讲述了他们是如何利用办公室喷墨打印机和扫描仪很好地解决UTLC的点样和检测的问题。他们使用一台能够在CD盘上打印的佳能Bubble Jet打印机,将混合的食品色素溶液放入空的打印墨盒中,用绘画软件画好设定大小的斑点,由喷墨打印机将斑点打印到UTLC板上;拿出点好样的薄层板,在普通的TLC仪器上展开后,板面朝下放入扫描仪中,通过扫描仪的扫描就可以方便地检测分离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用喷墨打印机和扫描仪在点样精度和检测灵敏度方面大大优于常规的薄层色谱扫描仪的电喷嘴和影像系统。详见:Anal Chem, Publication Date (Web): February 15, 2010, DOI: 10.1021/ac902945t。 另一篇关于在薄层板上实现快速二维色谱分离工作的论文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vec教授和北京大学的刘虎威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的。他们在4.0 cm×3.3 cm的玻璃板上通过光引发聚合制成50 μm厚的整块的超疏水性聚合物层。通过在聚合前遮挡一小部分的光照,就可以在玻璃板上预留一个600 μm宽的通道。以2-丙烯酰氨基-2-甲基-1-丙烷磺酸作为单体,通过光接枝聚合法修饰这一通道后,就能用来做第一维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由于巨大的表面张力差异,水相流动相被限定在第一维通道内,而整体超疏水性聚合物层可以作为第二维反相色谱的分离介质。他们用一组多肽混合物验证了这一快速二维分离设想的实用性。实验中,研究者采用了紫外光可视化和解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两种检测技术。这样的实验设计为多维薄层色谱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详见:Anal Chem, 2010, 82: 2520-2528。 4高通量的top-down蛋白质鉴定方法 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有两种方法被用来鉴定复杂的混合蛋白质样品。一种方法是bottom-up(自下而上)方法,即先用蛋白质水解酶将蛋白质混合物消解成混合的多肽片段,再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另一种方法是top-down(自上而下)方法,该方法不需要用酶水解蛋白质,可直接采用质谱裂解技术鉴定出完整的蛋白质结构。前一种方法已经被广为使用,但第二种方法由于缺少能够分离和检测完整蛋白质的高通量技术而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最近,Illinois大学的Neil Kelleher及其同事提供了一种基于纳升级液相色谱-质谱(nano-LC-MS)的高通量鉴定完整蛋白质的top-down方法。首先,他们建立了全蛋白质的nano-LC-MS线性离子阱质谱分离测定方法。他们发现,使用聚苯乙烯柱可以在0.3 pmol水平上分辨出用来测试的所有的7种蛋白质,而使用硅胶C4柱只能分辨出其中的4种蛋 白质。使用聚苯乙烯柱分离蛋白质获得的质谱检测的信噪比是反相硅胶柱的2~3倍。作者还发现聚苯乙烯填料的孔径大小会显著影响全蛋白质的分离效果。相对于小孔径的填料,孔径为100 nm (1000 )的聚苯乙烯填料能够使相对分子质量(Mr)分布范围很宽的蛋白质获得更好的分离,得到更高的柱效。由于线性离子阱质谱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和更高的信噪比,因此作者选用离子阱质谱而非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来进行蛋白质的Mr测定。由于在离子阱内无法选择Mr巨大的蛋白质的电荷状态,也就无法采用碰撞诱发的裂解碎片化方式。因此,作者采用NSD(Nozzle-Skimmer Dissociation)碎片化技术使蛋白质裂解,从而获得高分辨的蛋白质碎片的质谱结果。为了能够用于实际样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研究者采用8通道的GELFrEETM系统对从酵母细胞或人HeLa S3细胞中提取的蛋白质混合物进行预分离,从而将Mr为10000到100000的蛋白质分成了32个组分,然后采用建立好的nano-LC-MS方法对不同Mr范围的蛋白质组分进行分析测定。另外,还可以采用二维电泳获得更高分离度的预分离。研究者相信他们的技术可以达到与bottom-up方法相当的分析通量。这一工作展示了全蛋白质高通量鉴定的可行性。详见:Anal Chem, 2010, 82: 1234-1244。
    特别策划
    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引言
    阎超
    2010, 28 (3):  225-225. 
    摘要 ( 1357 )   [Full Text(HTML)] () PDF(37KB) ( 605 )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落下帷幕,生命科学领域的“淘金热潮”正蓬勃兴起,以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糖组学等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要从整体上研究一个生物或细胞的全体生物分子的特征。不妨把一个细胞放大而看成一个海洋,这海洋里藏有多少珍鱼异兽,有的藏得很深,有的数量甚少,有的极难分辨……科学家们急需更高明的“淘金”工具和“捕鱼”的手段。纵观近30年来液相色谱的发展史,在柱效和分辨率方面的重大突破并不多。2004年Waters推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可算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该技术使用1.7微米的小颗粒填料和超高压,大大提高了色谱分离的柱效和分辨率。而另一个可以和UPLC媲美的电动分离技术是毛细管电色谱。它融合了毛细管电泳的高效性和高效液相色谱的高选择性,依靠电渗流或电渗流结合压力流驱动流动相,使中性和带电荷的样品分子和离子依据它们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和自身电泳淌度的差异得到分离,从而在分离速度、柱效、分辨率和选择性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分离性能。由于电渗流不产生反压,可以使用比UPLC更小——比如微米甚至亚微米的颗粒填充毛细管柱,因而可以取得更高的柱效和分辨率。如果说发展高效、高速、高分辨率的分离技术是色谱研究之旅的终极梦想,那么毛细管电色谱也许就是这希望之光。它从问世以来,就成为当代色谱学发展的研究热点,得到分析分离工作者的青睐。 在成长中完善,在蹒跚中前行。20年来,毛细管电色谱作为新兴的微分离技术,在基础理论、仪器研发、色谱柱制备以及众多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厚的成果。国内外有关毛细管电色谱的研究工作也全面展开,发展势头迅猛。 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新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应用,《色谱》杂志特此编辑出版了“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专栏。我们有幸邀请到部分在毛细管电色谱领域造诣深厚、成绩斐然的专家、学者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综述。这些文章囊括了毛细管电色谱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有最新热点的介绍和应用领域的扩展,有小颗粒填料、整体柱的制备,也有和其他分离技术、高灵敏检测技术的联用。希望这些专栏文章所呈现的理念和精髓,以及这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所产生的智慧的火花,能够给读者以启迪和收益,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毛细管电色谱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作出贡献。
    强阳离子交换毛细管液相色谱-反相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二维系统的构建及其在中药黄柏提取物分离中的应用
    吴漪,王彦,谷雪,张琳,阎超
    2010, 28 (3):  226-230.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26
    摘要 ( 2638 )   [Full Text(HTML)] () PDF(256KB) ( 736 )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CEC)具有电泳和液相色谱的双重分离机理,其柱效高、选择性强、分辨率高和分离速度快并可进行梯度洗脱。我们在此基础上加入离子交换色谱模式,构建了强阳离子交换-反相加压毛细管液相色谱(micro strong cation exchange liquid chromatography/reversed phase pressurized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μ-SCXLC/RP-pCEC)二维系统,并对中药黄柏的提取物进行了优化分离。第一维μ-SCXLC采用线性盐梯度分离,样品被切割成11个馏分洗脱收集后进入第二维,第二维脱盐后,采用RP-pCEC进行分离分析,梯度洗脱。以中药黄柏提取物为样品,此二维系统的分辨率和峰容量都较一维系统有很大提高,理论峰容量可达900左右,证明构建的二维体系非常适合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
    亲水作用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及其用于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分析
    李新燕,王彦,谷雪,陈妍,阎超*
    2010, 28 (3):  231-235.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31
    摘要 ( 2709 )   [Full Text(HTML)] () PDF(297KB) ( 646 )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3-[N,N-二甲基-[2-(2-甲基丙-2-烯酰氧基)乙基]铵]丙烷-1-磺酸内盐(SPE)为单体,制备了新型的亲水作用毛细管整体柱,并通过三聚氰胺在此柱上的保留行为证明其具有亲水性。以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CEC)技术为平台,优化了整体柱基于亲水作用分离分析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色谱条件。当流动相中乙腈与1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的体积比为80:20, pH为3.0,电压为3 kV,检测波长为215 nm时,三聚氰胺能获得很好的分离。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合成的亲水整体柱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渗透性,建立的pCEC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为0.05 mg/L。该方法简单方便,回收率较高,而且流动相中无需添加离子对试剂,适合于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定量测定。
    聚十二烷基甲基丙烯酸酯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在毛细管电色谱法分离肌红蛋白酶解产物中的应用
    王婷婷,梁振,张丽华*,张玉奎
    2010, 28 (3):  236-239.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36
    摘要 ( 2874 )   [Full Text(HTML)] () PDF(153KB) ( 636 )  
    以十二烷基甲基丙烯酸酯(LMA)为功能单体,乙叉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正丙醇、1,4-丁二醇和水为三元致孔剂,以及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电渗流产生剂,制备了聚十二烷基甲基丙烯酸酯整体柱。系统考察了AMPS含量和单体-致孔剂比例对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溶液和致孔剂的最佳聚合溶液质量比为35:65,其中单体溶液组成为59.5%(质量分数,下同)LMA、40%EDMA和0.5%AMPS,致孔剂溶液组成为60%正丙醇、30%1,4-丁二醇和10%水。在优化的流动相条件下应用制备的整体柱采用毛细管电色谱法成功地分离了肌红蛋白酶解产物。
    甲基丙烯酸酯整体柱毛细管电色谱法快速分析白芷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王佳静,陈昭,吴玉田,范国荣*
    2010, 28 (3):  240-246.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40
    摘要 ( 2494 )   [Full Text(HTML)] () PDF(356KB) ( 668 )  
    以甲基丙烯酸酯整体柱为分离柱,建立了一种快速分离、分析白芷药材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欧前胡素(imperatorin)、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珊瑚菜内酯(phelloptorin)和发卡二醇(falcarindiol)的毛细管电色谱(CEC)方法。在整体柱制备实验中对三元致孔剂组成成分的比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在分离实验中对流动相的组成(包括有机相组成、缓冲液浓度和缓冲液的pH值)进行了优化。最终的优化条件为: 流动相为乙腈-20 mmol/L NaH2PO4(pH 4.95)(50:50, v/v),分离电压为-25 kV。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甲基丙烯酸酯毛细管整体柱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重现性;4种分析物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7),检出限均小于0.34 mg/L,加样回收率为95.18%~98.44%。该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应用该方法对18个不同产地的白芷样品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药材质量进行了评价。
    亲水作用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分析痕量核黄素类物质
    吴翊民,吴庆政,王晓春,谢增鸿,吴晓苹*
    2010, 28 (3):  247-252.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47
    摘要 ( 2783 )   [Full Text(HTML)] () PDF(235KB) ( 691 )  
    一种新型的亲水作用毛细管电色谱(HI-CEC)整体柱被应用于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pCEC-LIF)联用法对核黄素类物质的分离分析。采用自组装的pCEC-LIF系统,实现了对痕量核黄素(RF)、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的快速分析。在最优的分离检测条件下,3种化合物在8.0 min内完全分离,RF、FMN和FAD的检出限(LOD, S/N=3)分别为5.0×10-11 mol/L、8.0×10-10mol/L和2.5×10-9mol/L,测定线性范围可达3个数量级,精密度良好。方法简便、全分析时间短、灵敏度和选择性高,血清样品分析实验结果良好,可望进一步应用于体液及细胞中核黄素类物质的痕量检测
    基于一种新型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用于利尿剂的分离与检测
    卢明华,李鑫,冯强,陈国南,张兰*
    2010, 28 (3):  253-259.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53
    摘要 ( 2824 )   [Full Text(HTML)] () PDF(278KB) ( 731 )  
    采用自制的新型有机聚1-十六碳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poly(1-hexadecene-co-TMPTMA)]整体柱,建立了一种同时分离检测6种利尿剂(氯噻酮、氢氯噻嗪、美托拉宗、吲哒帕胺、坎利酮和螺内酯)的毛细管电色谱(CEC)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志愿者实际尿样的分析测定。在最佳实验条件下,6种利尿剂包含2种中性物质(坎利酮和螺内酯)和2种同分异构体(美托拉宗和吲哒帕胺)在11.0 min内得到基线分离,柱效分别达到218000、176000、143000、121000、108000、103000 塔板/m。6种利尿剂在1.15~86.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 ≥0.990 8,检出限(LOD)在0.35~0.65 μg/mL范围内,回收率为81.9%~105%,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4.7%。结果表明,实验所建立的基于poly(1-hexadecene-co-TMPTMA)整体柱的CEC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能够实现对多种利尿剂的同时分离检测。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来自志愿者实际尿样的分析,该方法可以用于利尿剂类药物的初筛。
    1 μm硅胶颗粒固定相的加压电色谱分离性能
    瞿其曙*,周瑜,彭生微,胡效亚,阎超
    2010, 28 (3):  260-263.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60
    摘要 ( 2634 )   [Full Text(HTML)] () PDF(164KB) ( 653 )  
    制备了1 μm无孔硅胶颗粒。通过电动填充法得到总长度为45 cm(固定相填充长度为20 cm)、内径为100 μm的毛细管色谱柱。以乙腈-水体系作为流动相,详细考察了碱性化合物在该色谱柱上的加压电色谱(pCEC)分离性能,讨论了流动相比例、缓冲液浓度、pH值及操作电压等因素对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裸硅胶柱在乙腈-水体系分离碱性样品中表现出典型的反相色谱分离性能;缓冲液浓度的改变则对分离影响不大。当pH值改变时,碱性化合物的解离程度发生变化,它们与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发生变化,使得分离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分离柱效随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在1 kV电压下,裸硅胶柱对邻甲苯胺的柱效为35000理论塔板/m。
    芯片电色谱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
    王军华*,黄卫华,李灵军*,程介克
    2010, 28 (3):  264-272.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64
    摘要 ( 2612 )   [Full Text(HTML)] () PDF(505KB) ( 799 )  
    本文主要综述了近5年(2005-2009年)来芯片电色谱(μCEC)的新发展。详细描述了芯片设计制作、进样富集,色谱柱填充技术,电渗流(EOF)操控与电色谱分离机制等最新研究进展,也包含μCEC的一些新应用;此外,对μCEC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毛细管电色谱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林子俺*,庞纪磊,黄慧,张兰,陈国南
    2010, 28 (3):  273-283.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73
    摘要 ( 2744 )   [Full Text(HTML)] () PDF(519KB) ( 674 )  
    毛细管电色谱(CEC)作为一种新型微柱分离技术,具有高效、高选择性、高分辨率和快速分离等特点。由于CEC进样体积通常为纳升级,所以对检测系统的高灵敏检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发展CEC与各种高灵敏检测器的联用已成为CEC研究中最活跃的方向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CEC研究的发展历程,系统综述了CEC与各类检测器联用技术及其在复杂样品分离分析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并对CEC联用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141篇。
    亲水作用毛细管电色谱柱的研究进展
    林旭聪,林葭,王家斌,王晓春,张晓伟,王啸,谢增鸿*
    2010, 28 (3):  284-290.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84
    摘要 ( 2583 )   [Full Text(HTML)] () PDF(223KB) ( 776 )  
    亲水作用毛细管电色谱是当前微分离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固定相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亲水作用毛细管电色谱开管柱、填充柱和整体柱的研究进展,重点对近年来发展的亲水作用电色谱整体柱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引用文献68篇。
    研究论文
    固定化牛血清白蛋白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胆红素的吸附性能
    于志远,吴仁安,邹汉法*
    2010, 28 (3):  291-295.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91
    摘要 ( 2557 )   [Full Text(HTML)] () PDF(255KB) ( 596 )  
    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重症肝炎患者血液中异常升高的胆红素浓度是血浆交换和血液灌流等疗法的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共价键合的方法将牛血清白蛋白(BSA)固定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poly(GMA-co-TMPTMA)]大孔树脂微球上,制备得到对胆红素具良好吸附性能的固定化BSA吸附材料(BIA),吸附容量达48.7 mg/g。由于血清白蛋白对胆红素的强烈相互作用,胆红素溶液中游离BSA的存在会显著降低BIA对胆红素的吸附量。BIA对胆红素的吸附量随吸附温度升高而增加。BIA在-80 ℃下储存31 d后性能仍然稳定,对胆红素的吸附量几乎不变。上述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IA为以特异性吸附胆红素为目的的血液净化材料提供了新的选择。
    蛋白质的微芯片电泳分离及其与脱氧核糖核酸迁移规律的比较
    刘春叶*,许旭,张剑,陈杰瑢
    2010, 28 (3):  296-300.  DOI: 10.3724/SP.J.1123.2010.00296
    摘要 ( 2515 )   [Full Text(HTML)] () PDF(189KB) ( 507 )  
    在自制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微芯片上,使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无胶筛分电泳分离体系(10 g/L的羟乙基纤维素(HEC), 1 g/L的SDS, 40 m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0),采用在线自校正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方法,在6.4 min内高效分离了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衍生的6种蛋白质标准样品,连续6次电泳所得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用自主建立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定量分离模型对蛋白质迁移数据进行拟合,发现SDS-蛋白质复合物迁移规律与DNA相似,但迁移淌度与相对分子质量及电场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明显变差,可见原DNA分离模型要扩展到蛋白质范围必须对一些参数进行校正。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多种农产品中杀草强的残留量
    李立*,付建,高洪良,任海涛,娄喜山,管立辉
    2010, 28 (3):  301-304.  DOI: 10.3724/SP.J.1123.2010.00301
    摘要 ( 2715 )   [Full Text(HTML)] () PDF(140KB) ( 656 )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多种农产品中杀草强残留量的方法。根据样品基质不同,分别采用25%丙酮水溶液(针对小麦、鱼、肉和肝脏样品)、1%乙酸酸化的25%丙酮水溶液(针对玉米和花生样品)、1%乙酸水溶液(针对金银花、姜粉、花椒粉和茶叶样品)及1%乙酸水溶液和二氯甲烷(针对苹果、菠萝、菠菜、胡萝卜和紫苏叶)进行提取,然后依次采用二氯甲烷萃取、PCX或ENVI-Car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进行H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05~0.1 mg/kg范围内,杀草强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7。对上述15种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进行添加回收,回收率为67.5%~98.1%,相对标准偏差为1.0%~9.8%。苹果、菠菜、紫苏叶、玉米、姜、鱼和肉等样品的定量限为0.01 mg/kg,茶叶、金银花、花椒粉的定量限为0.02 mg/kg。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测定的技术要求。
    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分离联萘二酚苯甲酸酯对映体
    王丽莉,徐小静,陈贵阳,阮源萍*
    2010, 28 (3):  305-310.  DOI: 10.3724/SP.J.1123.2010.00305
    摘要 ( 3420 )   [Full Text(HTML)] () PDF(251KB) ( 572 )  
    采用Chirex (S)-LEU & (S)-NEA、Chiralcel OD-H和Chiralpak AD-H手性色谱柱直接拆分了2′-羟基-1,1′-联萘-2-苯甲酸酯(HBNB)、1,1′-联萘-2,2′-二苯甲酸酯(BNDB)和2′-甲氧基-1,1′-联萘-2-苯甲酸酯(MBNB)对映体。分别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柱温和化合物结构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 3对联萘二酚苯甲酸酯对映体在Chiralpak AD-H柱上的拆分效果最好。当采用正己烷/异丙醇(40/60, v/v)为流动相时,HBNB、BNDB和MBNB对映体的分离因子(α)和分离度(Rs)分别为1.76、1.74、1.40和6.47、7.81、4.75。对比联萘二酚(BN)的分离,从联萘分子中2-位取代基、对映体出峰顺序和热力学参数等方面探讨了相关手性分离机理。
    毛细管阵列电泳技术用于L-谷氨酸消旋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刘开颖*,白吉玲,王利
    2010, 28 (3):  311-315.  DOI: 10.3724/SP.J.1123.2010.00311
    摘要 ( 2561 )   [Full Text(HTML)] () PDF(200KB) ( 510 )  
    L-谷氨酸消旋化反应对于制备光学纯D-谷氨酸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532 nm激光诱导荧光共聚焦检测式毛细管阵列电泳仪研究了L-谷氨酸基于席夫碱中间物的消旋化反应,采用羧基四甲基罗丹明琥珀酰亚胺酯(TAMRA)荧光探针标记消旋化产物后,以含有2 mmol/L环糊精(β-CD)的100 mmol/L Tris-硼酸缓冲液(pH 10)为分离电解质进行毛细管阵列电泳分析,在该条件下TAMRA标记的谷氨酸对映体可以得到基线拆分。详细考察了醛的种类及用量、羧酸溶剂的种类、反应体系的含水量对消旋化的影响,结果表明L-谷氨酸在含20%(体积分数)水的乙酸溶剂中,以水杨醛作为催化剂(水杨醛与L-谷氨酸的物质的量比为0.2)的优化条件下可以快速地被消旋化。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发酵液中的喷司他丁
    杨鹏*,王岩,廖艳艳
    2010, 28 (3):  316-318.  DOI: 10.3724/SP.J.1123.2010.00316
    摘要 ( 2863 )   [Full Text(HTML)] () PDF(108KB) ( 651 )  
    建立了测定发酵液中喷司他丁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采用的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柱(250 mm×4.6 mm, 5 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10 mmol/L乙酸铵(pH 7.6)(2.5/2.5/95, v/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40 ℃;进样量为10 μL。喷司他丁在1.0~100 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该方法精密度好,稳定性高,能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发酵液中喷司他丁的含量。
    技术与应用
    混合型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三聚氰酸
    李锋格*,姚伟琴,田延河,窦辉,苏敏,朱慧萍,李欣,沈梦圆
    2010, 28 (3):  319-322.  DOI: 10.3724/SP.J.1123.2010.00319
    摘要 ( 2712 )   [Full Text(HTML)] () PDF(140KB) ( 539 )  
    建立了一种混合型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三聚氰酸的方法。在84 ℃条件下,用0.5%乙酸水溶液提取样品中的三聚氰酸,离心,滤液经Carb/C18混合型固相萃取柱净化,氮气吹干,硅烷化衍生,GC-MS测定,选择离子监测模式,外标法定量。在0.01~2 mg/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在0.25~2.5 mg/kg的添加水平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80%~10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7.7%~14.5%,三聚氰酸的检出限(LOD)为0.10 mg/kg,定量限(LOQ)为0.25 mg/kg。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专一、耐用,适合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三聚氰酸的确证和定量测定。
    乳及乳制品中多种防腐剂和甜味剂的同时测定
    宋戈*,姜金斗*,张秋梅
    2010, 28 (3):  323-326.  DOI: 10.3724/SP.J.1123.2010.00323
    摘要 ( 3029 )   [Full Text(HTML)] () PDF(137KB) ( 632 )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乳及乳制品中安赛蜜、苯甲酸、糖精钠、山梨酸和阿斯巴甜的方法。通过加入适量沉淀剂除去样品中绝大部分蛋白质后,采用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于230 nm波长处检测安赛蜜、苯甲酸和山梨酸,于210 nm波长处检测糖精钠和阿斯巴甜。被测物的回收率为96.0%~103.5%,精密度(以相对标准偏差(RSD)计)为1.93%~2.76%,安赛蜜、苯甲酸、糖精钠、山梨酸和阿斯巴甜的检出限分别为1.0, 1.0, 0.5, 1.0, 1.5 μg/g。该方法可用于乳及乳制品中这5种添加剂的同时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