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色谱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20, Vol. 38, No. 9
    Online: 2020-09-08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38卷第9期目次
    2020, 38 (9):  0-0. 
    摘要 ( 21 )   PDF(5986KB) ( 34 )  
    引言
    引言
    2020, 38 (9):  985-985.  DOI: 10.3724/SP.J.1123.2020.07001
    摘要 ( 48 )   HTML ( 174 )   PDF(535KB) ( 40 )  
    年度回顾
    2019年毛细管电泳技术年度回顾
    赵毅, 马遥, 魏波, 田文哲, 赵新颖, 屈锋
    2020, 38 (9):  986-992.  DOI: 10.3724/SP.J.1123.2020.03027
    摘要 ( 120 )   HTML ( 181 )   PDF(831KB) ( 71 )  

    本文归纳了ISI Web of Science中检索的2019年度毛细管电泳(CE)技术的相关论文,从生物分析、药物分析、临床检验及医学诊断、手性拆分、食品检测、其他化合物和离子检测以及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的应用等7个方面进行了分类说明;简要介绍了2019年度与CE技术有关的国际会议和国内会议及各会议的重点研究报告。

    研究快报
    单分子电泳:纳米孔道电化学的新认识
    张伟为, 应佚伦, 龙亿涛
    2020, 38 (9):  993-998.  DOI: 10.3724/SP.J.1123.2020.05001
    摘要 ( 135 )   HTML ( 179 )   PDF(1977KB) ( 72 )  

    该文旨在从电泳分离技术的角度认识纳米孔道电化学单分子分析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作为"单分子电泳"来理解和研究。纳米孔道电化学单分子分析技术与电泳的本质都是采用外加电场使待测分子产生电迁移。待测分子性质不同,且与介质材料孔道外露基团相互作用不同,使得分子移动速度具有差异,据此实现分离识别。气单胞菌溶素(Aerolysin)纳米孔道,由于其孔径与待测分子尺寸相匹配,其孔道内壁可以看作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具有调控单个分子电迁移能力的特异性孔道界面。每一个氨基酸残基都相当于一个探测单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待测分子逐一进入孔道时与每一个探测单元相互作用方式、程度与时长不同,从而形成了单个待测分子特征的迁移速度和迁移运动轨迹。在纳米孔道实验中,每秒可以有上千个待测分子穿过孔道,产生特征阻断电流信号。通过对这些信号的阻断电流、阻断时间、阻断频率、信号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单分子电泳"水平对单个待测物实现高通量的分辨和识别。该文以Aerolysin纳米孔道分辨仅有一个核苷酸差异的寡聚核苷酸(5'-CAA-3'、5'-CAAA-3'、5'-CAAAA-3')为例,详细阐述了纳米孔道"单分子电泳"的单核苷酸分辨能力,展现了电化学限域空间在电泳单分子水平分离技术上的应用。

    专论与综述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应用、发展与挑战
    林长缨, 丁晓静
    2020, 38 (9):  999-1012.  DOI: 10.3724/SP.J.1123.2020.02029
    摘要 ( 123 )   HTML ( 172 )   PDF(1032KB) ( 70 )  

    自1989年出现商品化的仪器以来,毛细管电泳(CE)技术在多个应用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重复性和准确性方面也有很大提升。能力验证样品分析的满意结果也显示了CE具备法规要求的准确定量能力。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简称"疾控")CE也展现出很多独具特色的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在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分析、核酸序列测定、DNA变异和分型分析、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析及疫苗分析等工作中CE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对突发疫情或公共卫生事件如食物中毒时,除了通过非靶标分析尽快锁定目标物外,还需要对大量样品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分析,高通量和高灵敏的CE就十分适合解决这一问题。在公共卫生理化检验以确保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化妆品和消毒产品等的安全中,CE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一种使用较少危险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方法,在需要按照标准或规范进行的疾控实验室常规检测中,CE仍受制于标准方法的缺失,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简单、快速、经济、耐用、高效的CE分离一旦与高灵敏通用检测器联用,必将更加从容地应对疾控领域中的各种挑战,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综述了2010~2019年CE在疾控领域的应用,分析了CE在疾控领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对CE在疾控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基于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蛋白质组学分析
    王芳, 王松, 丛海林, 于冰
    2020, 38 (9):  1013-1021.  DOI: 10.3724/SP.J.1123.2020.02025
    摘要 ( 235 )   HTML ( 179 )   PDF(2826KB) ( 122 )  

    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联用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析效率、低样品损耗等优点,在强极性和带电荷的物质分析中具有明显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多个领域。在过去的十几年,影响其应用的主要因素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实验的可重复性、数据的准确性等。为解决现有问题,进一步拓展其应用,研究人员在技术设计和改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医学和分析化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证明了CE-MS在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的实用性。这篇文章综述了2015年以来,CE-MS在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及应用提供借鉴。为提高CE-MS的分析效率和数据可比性,该文对多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包括涂层与样品的相互作用、接口技术、运行参数和数据处理方法。文中关于复杂样品(组织、细胞、体液等)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综述研究,使癌症病理分析、药物开发和疾病监测等分析数据更加可视化,为CE-MS临床分析应用提供借鉴。除了对CE-MS的最新发展进行综合评述外,还提出未来应加强3个方面的研究:(i)从样品前处理和分离技术方面优化分析方法;(ii)从毛细管涂层和接口技术方面调整分析技术;(iii)从临床研究和数据分析方面开发新思路。

    聚(2-甲基-2-噁唑啉)在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中的应用
    王雨晨, 王延梅
    2020, 38 (9):  1022-1027.  DOI: 10.3724/SP.J.1123.2020.02028
    摘要 ( 157 )   HTML ( 8 )   PDF(1693KB) ( 63 )  

    毛细管电泳作为一种常见的液相分离技术,因其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样品消耗量少等特点,在蛋白质分离分析领域有广泛应用。然而,常用的熔融硅毛细管容易吸附蛋白质,导致电渗流不稳定,分离结果重现性变差;此外,商用毛细管电泳中常用的紫外检测器由于光程短,使得毛细管电泳的检测灵敏度往往不能达到低丰度蛋白质的直接分析要求。因此寻找能够阻止蛋白质吸附、同时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的涂层是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蛋白质的重要课题之一。聚(2-甲基-2-噁唑啉)(PMOXA)作为一种类肽类亲水性聚合物,具有与抗蛋白质吸附聚合物聚乙二醇类似的亲水性、抗蛋白质吸附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其类肽结构使之具有较聚乙二醇更好的稳定性,因此近年来在生物质传递、药物载体和阻抗蛋白质吸附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该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聚(2-甲基-2-噁唑啉)在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一是利用多巴胺作为黏合层将其涂覆在毛细管内壁作为抗蛋白质吸附涂层,这种涂层不仅能成功分离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如溶菌酶、细胞色素C、核糖核酸酶A和α-胰凝乳蛋白酶原A),而且在定量检测奶粉中三聚氰胺、乳铁蛋白的过程中,能阻抗其他蛋白质的非特异性吸附,提高了毛细管电泳对奶粉中三聚氰胺、乳铁蛋白的检测效率。二是将其与具有刺激响应性的聚合物(如聚丙烯酸)构成二元混合刷涂层,在一定的pH和离子强度条件下,涂层可吸附目标蛋白质(如牛血清白蛋白、溶菌酶),在另一pH和离子强度条件下可将吸附的目标蛋白质全部释放,同时在释放过程中,处于涂层表面的聚(2-甲基-2-噁唑啉)会进一步阻止蛋白质的吸附,释放的蛋白质在电渗流和电泳的双重作用下快速迁移,到达检测器的蛋白质瞬时浓度大大增加,使目标蛋白质得到富集,目标蛋白质的检测信号得到放大,从而达到了提高低丰度蛋白质检测灵敏度的目的。此外,该文还对聚(2-甲基-2-噁唑啉)在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毛细管电泳新型手性分离体系研究进展
    张琪
    2020, 38 (9):  1028-1037.  DOI: 10.3724/SP.J.1123.2020.02010
    摘要 ( 246 )   HTML ( 21 )   PDF(2778KB) ( 137 )  

    在现代分离科学中,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相比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等传统色谱分析方法,毛细管电泳(CE)技术凭借其高效率、低消耗、分离模式多样化等诸多优势,已经发展成为手性分离研究领域最有应用前景的分析方法之一。近年来,研究人员在CE手性分析方法的构建过程中,基于毛细管电动色谱(EKC)、配体交换毛细管电泳(LECE)、毛细管电色谱(CEC)等各种基础电泳模式,不断地对传统手性分离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造,构建出了许多高性能的新型手性CE分离体系。如利用各类功能化离子液体以"手性离子液体协同拆分""手性离子液体配体交换""离子液体手性选择剂"等模式设计出多种基于离子液体的CE手性分离体系;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尺寸效应、多样性、可设计性等特点,直接或与传统手性选择剂有机结合构建CE手性分离体系。此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修饰、低共熔溶剂修饰、非连续分段式部分填充等各式新颖的CE手性分离体系也都被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并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该综述将对近年来(尤其是2015~2019年)此类新型CE手性分离体系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和手性CE方法实际应用情况,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毛细管电泳分析中手性化合物的定性检测
    陈丽霞, 赵志毅, 刘明霞, 李向军
    2020, 38 (9):  1038-1045.  DOI: 10.3724/SP.J.1123.2020.03013
    摘要 ( 182 )   HTML ( 13 )   PDF(2080KB) ( 75 )  

    毛细管电泳(CE)作为一种新型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分离模式灵活多样等众多优势,在手性物质分离等领域应用广泛。在以往的工作中,手性化合物的CE分离模式、手性拆分剂选择及提高分离度等研究已作了详尽报道,而成功分离后的手性物质定性、对映体出峰顺序确认等问题也至关重要。该文以CE手性化合物分离分析中是否依赖标准品分类,及其定性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

    利用CE分离分析手性样品,若待测物有手性对映体标准品时,其定性通常通过比较标准品迁移时间或标准加入法完成。基于检测器的不同,依赖标准品的CE分析主要分为光学、质谱和电化学3类检测模式。其中光学检测又包含紫外-可见(UV)、激光诱导荧光(LIF)、化学发光(CL)等多种检测方式。不同的检测方式决定了样品前处理方式的差异,随之形成的谱图及手性化合物定性方式也大相径庭。

    当缺少手性对映体标准品时,可用的CE手性分离分析方法主要有酶消解和抗体添加法、计算法等。前两种方法主要依据对映体与特定消解酶或抗体间的相互作用,完成手性物质的选择定性,适用范围均较局限。相比较,借助理论计算,使CE结合圆二色光谱(CD)的计算法操作简单,定性准确且适用范围广,具有良好研究应用前景,对促进手性分子分析领域的发展意义重大。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毛细管电色谱拆分手性药物中的研究进展
    李振群, 贾丽
    2020, 38 (9):  1046-1056.  DOI: 10.3724/SP.J.1123.2020.03018
    摘要 ( 148 )   HTML ( 20 )   PDF(924KB) ( 101 )  

    手性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之间的手性匹配与分子识别来发挥药理作用。两个对映体与体内手性环境相互作用的不同导致每个对映体表现出不同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代谢速率及毒性等药代动力学特征。因此发展手性药物的拆分方法,对于手性药物的开发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以目标分子作为模板而制备的高分子聚合物,它具有特定的空间分子结构和官能团,对目标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基于该特点,MIPs非常适合于手性药物的拆分和纯化。毛细管电色谱(CEC)可同时基于毛细管电泳和液相色谱的分离机理对目标物进行分离,因此具有高分离效率和高选择性的特点。将MIPs材料作为CEC的固定相,可将这两种技术的优势结合,从而实现对手性药物的高效拆分。MIPs材料在1994年首次应用于CEC手性拆分,此后该研究领域开始获得关注和发展。MIPs材料主要通过4种模式在CEC中实现手性拆分,分别是作为开管柱、填充柱和整体柱的固定相以及分离介质中的准固定相。该综述以这4种模式作为分类基准,根据MIPs制备所需的材料和分离对象对其在CEC手性拆分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揭示了MIPs在CEC手性拆分中的潜力,同时评述了这4种模式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将来MIPs在CEC手性拆分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聚多巴胺表面修饰毛细管电色谱的研究进展
    易高圯, 纪柏安, 夏之宁, 付琦峰
    2020, 38 (9):  1057-1068.  DOI: 10.3724/SP.J.1123.2020.03004
    摘要 ( 115 )   HTML ( 18 )   PDF(1708KB) ( 173 )  

    毛细管电泳(CE)具有分离时间短、分离效率高、样品消耗量低等优点,在分离分析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原始的未修饰熔融石英毛细管只能提供阴极流向的电渗流和单一的电泳分离机制,分离性能有限,重复性较差,不能满足各类复杂样品体系尤其是中性和手性样品的分离需求。因此,有必要在CE中引入各类毛细管修饰策略,以拓展其实际应用潜力。贻贝仿生聚多巴胺(PDA)及其衍生材料因其简便易行的制备过程、优异的表面黏附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强的二次反应活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在催化、传感、水处理、样品前处理、生物医药以及CE分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PDA涂层的制备过程与物理吸附涂层一样简便,而表面黏附涂层的稳定性又可与共价键合涂层相媲美,因此非常适用于石英毛细管柱的修饰。更重要的是,PDA涂层较强的二次反应活性使其可作为反应平台进行灵活多样的二次表面修饰,便于构建多功能PDA涂层毛细管电色谱(CEC)固定相。基于这些突出优点,PDA涂层材料在CEC中的巨大应用价值逐渐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该文首先对近3年有关PDA形成机理及PDA快速沉积表面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近10年PDA涂层材料在开管毛细管电色谱(OT-CEC)和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中的最新应用。此外,还对PDA涂层材料在CEC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研究论文
    毛细管电泳结合电喷雾质谱分析人类癌基因c-myb四链体核酸与活性天然产物的相互作用
    王双双, 杨云鹤, 凡珊珊, 李卉卉, DavidD. Y. CHEN
    2020, 38 (9):  1069-1077.  DOI: 10.3724/SP.J.1123.2020.03001
    摘要 ( 73 )   HTML ( 12 )   PDF(1468KB) ( 60 )  

    药物与靶点间的作用关系直接影响到药理和药效。药物-靶点结合能力、结合计量关系等信息是药物研发过程中必需的表征数据。人类癌基因c-myb在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组织中存在过度表达,目前已成为结直肠癌、白血病等癌症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位于癌基因c-myb启动子区的一段富含鸟嘌呤(G)的DNA序列,通过阳离子的诱导可自发折叠形成分子内G-四链体,而小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可以稳定该G-四链体,进而调节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过程。该文采用压力辅助毛细管电泳前沿分析(PACE-FA)结合电喷雾质谱(ESI-MS)研究人类癌基因c-myb启动子G-四链体(G4)与天然产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PACE-FA法在毛细管电泳前沿分析(CE-FA)过程中施加一个与分析物迁移同向的压力,在保证结果准确度的前提下,能够大大加快分析速度。同时结合ESI-MS,可快速解析结合分子与靶点的亲合力和化学计量关系。首先,利用ESI-MS快速筛选出3种有亲合力的天然产物,亲合力大小依次为:土荆皮乙酸>丁溴东莨菪碱>荷叶碱。考虑到溶液相中存在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结合,接着用PACE-FA法准确分析溶液相中结合的特异性和结合常数。结果发现:丁溴东莨菪碱能够特异性结合靶点G4 DNA,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1.18×105 L/mol;荷叶碱属于非特异性结合,而土荆皮乙酸并未与靶点G4 DNA形成复合物。该组合方法不仅分析速度快,而且能够提高亲和分析的准确度和特异性,有望应用于靶向药物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作用机制评价。

    两种表征核酸适配体-靶蛋白亲和作用的毛细管电泳方法比较
    孟庆威, 郭磊, 谢剑炜
    2020, 38 (9):  1078-1084.  DOI: 10.3724/SP.J.1123.2020.04001
    摘要 ( 108 )   HTML ( 16 )   PDF(1968KB) ( 61 )  

    适配体-靶分子间的亲和作用表征是理解和应用核酸适配体发挥特异亲和作用的基本前提,CE技术则为上述表征提供了多模式的简捷途径,但多种模式体系间的结果往往存在差异,导致CE亲和评价可靠性和进一步应用受到限制,亟须建立多CE方法测定适配体-靶分子间亲和作用的系统比较研究。该研究以凝血酶及其特异性作用于肝素结合位点的适配体29mer为模型体系,基于CE-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引入CE-迎头分析(FA)评价方法,并比较其与预平衡-毛细管区带电泳(PE-CZE)的异同。首先进行了CE-FA方法分离条件的优化,37 ℃、0.5 h孵育完全后进样,进样时间为30 s,在较低工作温度(15 ℃)、较短毛细管长度(30 cm)及生物相容性好的缓冲体系2×TG(Tris-甘氨酸缓冲液,pH 8.5)条件下,经15 kV分离时,得到了稳定的荧光标记29mer(F29mer)-凝血酶复合物及游离F29mer平台峰。加入1 g/L牛血清白蛋白(BSA),有效提高了CE-FA平台峰高及迁移时间的重复性。详细讨论了两种方法下6种拟合方式的结果及特点。针对CE-FA和PE-CZE法,以结合适配体/游离适配体的浓度比对游离适配体浓度非线性拟合、平台峰高变化对浓度间的非线性拟合、平衡混合物的非平衡CE(NECEEM)计算等进行拟合。结果表明,6种拟合结果中5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到的解离常数(Kd)值均介于24~64 nmol/L范围。CE-FA法中的3种拟合结果符合度较好,说明CE-FA法易于在非平衡的CE分离体系下保持适配体-复合物间的结合-解离平衡,所测得Kd准确度较高。PE-CZE法中,借由降低的游离F29mer峰高对凝血酶浓度间的非线性拟合所得Kd值偏差过大;选择凝血酶浓度为F29mer浓度的0.5~2倍,且观察到明显的两峰间"指数桥"为前提,可经NECEEM法进行数据计算求解得到较为准确的Kd值。CE-FA法可与PE-CZE法互为印证,提高了亲和作用评价的可靠性。首选推荐使用多浓度平台峰高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的CE-FA法,可相对有效克服高压电场对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适用范围广、方法稳定、结果拟合简便准确等特点。

    基于聚(2-甲基-2-噁唑啉)和聚丙烯酸的混合刷在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溶菌酶中的应用
    张淼, 王雨晨, MUHAMMADAtif, 陈丽娟, 王延梅
    2020, 38 (9):  1085-1094.  DOI: 10.3724/SP.J.1123.2020.02027
    摘要 ( 81 )   HTML ( 10 )   PDF(1830KB) ( 49 )  

    制备了一种对溶菌酶具有可控吸附性能的混合刷涂层毛细管,用于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溶菌酶以提高其检测灵敏度。首先,分别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合成聚(2-甲基-2-噁唑啉)(PMOXA)和聚丙烯酸(PAA),然后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分别与PMOXA和PAA通过自由基共聚和RAFT聚合合成出聚(2-甲基-2-噁唑啉)-r-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MOXA-r-GMA)和聚丙烯酸-b-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AA-b-PGMA)。将PMOXA-r-GMA和PAA-b-PGMA的混合溶液以一定比例加入到毛细管内,通过加热即可制备出基于PMOXA和PAA的混合刷涂层毛细管。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毛细管原材料的表面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合溶液质量浓度为20 g/L、PMOXA-r-GMA和PAA-b-PGMA质量比为1:1时,所得涂层中羧基的含量随着PAA链长的增加而增加;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溶菌酶(FITC-溶菌酶)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改变环境的pH和离子强度(I)可以调控涂层毛细管对溶菌酶的吸附和释放,在pH 7(I=10-5mol/L)条件下,毛细管可以吸附大量的溶菌酶,当条件变为pH 3(I=10-1mol/L)时,吸附的溶菌酶可以被释放出来。将这种具有溶菌酶可控吸附性能的涂层毛细管用于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溶菌酶,当PAA链长是PMOXA链长的2.2倍时,溶菌酶的灵敏度增强因子为17.69,检出限为8.7×10-5g/L;同一天内对溶菌酶连续测定5次以及连续测定5天,峰面积的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9%和4.1%,迁移时间的日内、日间RSD分别为0.9%和2.1%。涂层的制备只需一步,简单易行,而且涂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本研究为毛细管电泳分析痕量蛋白质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一种二维吖嗪共价有机骨架材料涂层毛细管的制备及其用于开管-毛细管电色谱分离硝基苯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赵凌艺, 吕文娟, 牛效莹, 潘聪洁, 陈宏丽, 陈兴国
    2020, 38 (9):  1095-1101.  DOI: 10.3724/SP.J.1123.2020.02031
    摘要 ( 132 )   HTML ( 13 )   PDF(1471KB) ( 72 )  

    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晶体材料,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s)由于具有比表面积大、密度小、稳定性高及孔径可调等特点而在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将其用作固定相以提高开管-毛细管电色谱(OT-CEC)分离效率的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该文参考文献方法合成了一种二维吖嗪COF(ACOF-1),然后以ACOF-1作为固定相制备了ACOF-1涂层毛细管并以其为分离通道建立了一种分离硝基苯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的OT-CEC新方法。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证明成功合成并制备了ACOF-1和ACOF-1涂层毛细管。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分离条件下,所建立的OT-CEC方法可在20 min内实现2-硝基苯酚、4-硝基苯酚、2,4-二硝基苯酚和2,4,6-三硝基苯酚4种硝基苯酚分析物的基线分离。4种分析物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500 mg/L和20~1000 mg/L,决定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3~0.23 mg/L和0.45~0.60 mg/L。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日内、日间及柱间相对标准偏差均不超过9.4%,表明所建立的方法重现性好,稳定性高,可用于硝基苯酚类EEDs的分离检测。分离机理研究表明ACOF-1孔结构对各分析物的尺寸选择作用是影响分离行为的主要因素。该工作证明了以COFs作为固定相的OT-CEC方法用于分离检测EEDs的可行性,后续将继续围绕COFs涂层毛细管的制备及其用于OT-CEC分离测定EEDs开展研究。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天麻素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
    张剑, 张博, 贺茂芳, 韩禄, 高东羽, 刘春叶
    2020, 38 (9):  1102-1106.  DOI: 10.3724/SP.J.1123.2020.02015
    摘要 ( 177 )   HTML ( 11 )   PDF(1290KB) ( 56 )  

    阿尔茨海默症(AD)是引起中老年人痴呆最常见的疾病。目前治疗AD的药物主要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建立快速地从天然产物中筛选AChEI的方法,将对临床治疗AD产生积极的作用。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AChEI筛选新方法。通过海美溴铵在毛细管内壁形成一段正电荷涂层,再经过离子吸附作用制备1.5 cm长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反应器。底物碘化乙酰硫代胆碱在0.015 MPa压力下进样10 s,在微酶反应器中停留1 min后采用毛细管电泳(CE)法对底物和酶解产物进行分离。天麻素是天麻的重要药效成分之一,对AChE具有抑制作用。该研究以天麻素为例,根据加入药物前后酶解产物峰面积的差异,完成天麻素对AChE活性的抑制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天麻素浓度的增加,产物峰面积逐渐减小,对AChE的活性抑制变大。该方法所建微酶反应器产物峰面积的RSD值小于5.3%,可连续使用300次。当天麻素浓度为5.24 μmol/L时,对AChE活性抑制率达到64.8%。根据加入不同浓度天麻素时的抑制率,测定出天麻素的IC50值为(2.26±0.14)μmol/L(R2=0.9983)。与传统紫外分光光度法所得结果(2.09±0.18)μmol/L吻合较好。固定化酶微反应器的活性变差时,可以洗脱掉固定在柱上的AChE,重复酶的固定化步骤即可完成再生。该方法简单、高效,运行成本低,柱上固定的AChE酶反应器稳定性较好,可重复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未来有望应用于各类AChEI的高通量筛选,对AD药物的研发具有积极作用。

    开管毛细管电色谱分析3种解热镇痛药物
    刘丽丽, 乔娟, 张红医, 齐莉
    2020, 38 (9):  1107-1114.  DOI: 10.3724/SP.J.1123.2020.01006
    摘要 ( 115 )   HTML ( 9 )   PDF(3443KB) ( 43 )  

    针对生物体液样品开展药物的绿色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研究以3种解热镇痛药(4-氨基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及非那西汀)为研究对象,以嵌段聚合物为涂层,建立了药物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OT-CEC)分析新策略。首先,采用活性/可控自由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方法,合成制备得到了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St-GMA)),并将其涂覆到毛细管内壁;其次,通过考察影响OT-CEC分离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嵌段聚合物的聚合时间、涂覆毛细管嵌段聚合物的浓度、电泳运行缓冲液的种类和pH值、有机溶剂添加剂等,优化了3种解热镇痛药物的OT-CEC分离条件;最终发现,不需添加任何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仅采用50.0 mmol/L乙酸钠-乙酸(pH 5.7)作为OT-CEC的缓冲溶液,就能实现3种解热镇痛药物的基线分离。在8.0~2.5×103 μmol/L范围内,分析物峰面积与其对应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检出限为1.0~2.5 μmol/L。结果表明:P(St-GMA)在溶液中自组装所形成的类表面活性剂胶团结构增强了两亲性嵌段聚合物与解热镇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提升了解热镇痛药物的OT-CEC分离效率。该工作不仅为制备新型聚合物及调控嵌段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提供了研究思路,也展示了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在药物的绿色OT-CEC分析中的实际应用潜力。